政协信箱

当前位置:首页>考察调研

关于促进我旗旅游景区景点品质提升的调研报告

作者:  来源:  添加时间:2018-01-03 

                                               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促进景区景点品质提升

                                                 ——关于促进我旗旅游景区景点品质提升的调研报告

(经政协伊金霍洛旗第十二届委员会

第四十三次党组主席会议通过)

根据政协常委会年初工作安排,在旗内调研的基础上,政协组织相关界别委员赴云南省旅游业发展先进地区,通过查阅资料、听取介绍、实地参观等形式,就旅游景区景点品质提升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考察学习。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考察地区的经验做法

一是完善规划体系,整合旅游资源。考察各地高度重视规划工作,坚持政府主导、突出规划引领、秉承“多规合一”。

大理市、香格里拉市以特色优势资源为基础,将生态保护、城乡建设、产业发展、民族文化等方面与全域旅游相融合,科学编制了《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全域慢行系统规划》《基础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合理设置了旅游产业布局,有效整合了境内旅游资源,避免了景区景点同质化竞争,遏制了基础设施重复建设。

二是坚持文化带动,打造特色品牌。考察各地均加大力度繁荣文化产业,想方设法丰富旅游内涵。石林县成立“民族文化挖掘小组”,深度研究、创作、发掘、提炼“阿诗玛”文化内涵与价值,将丰富的研究成果植入到服务设施中、体现在旅游产品上、融入到游客体验中,全力打响“阿诗玛”品牌。丽江市充分发挥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出台文化企业扶持政策,选树文化企业典型,带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通过引进、合作等方式,与“宋城演艺公司”“深圳能量实业公司”分别打造和创作了《丽江千古情》实景剧及《丽水金沙》民俗舞蹈节目,为丽江成功塑造了旅游品牌与灵魂,极大增强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加强行业监管,规范旅游环境。长期以来,云南一直是低价旅游的重灾区。今年4月以来,各地严格执行《旅游法》《云南省旅游条例》等法律法规,推行旅游、市场监管、交警、运政等多部门联合执法的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高服务质量。引导成立了旅游购物协会、客栈协会(包括乡村)、旅行社直客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实现了政府行业管理与协会行业自律“双轮驱动”。

二、我旗景区景点品质方面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2016年初,我旗确立了“旅游兴旗”战略,着力推动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基本构筑了“全域布局、全景覆盖、全局联动、全企融合、全民参与”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率先在旅游产业上实现了大突破、大发展、大提升,开辟了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新路径。今年1-7月,全旗接待游客222.88万人次,同比增长29.2%,其中过夜游客87.96万人次,同比增长35.4%,入境游客0.3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99亿元,同比增长35.4%。

我旗旅游业发展前景可谓欣欣向荣、一片大好,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面对游客量高速增长及周边旗区旅游产业兴起的现实,我旗的旅游发展在一些环节上显现出了薄弱的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市场化运营程度低。我旗共有A级景区7处(5A级1处:成吉思汗陵旅游区,4A级3处:苏泊罕大草原旅游区、蒙古源流旅游区、乌兰活佛府旅游区,3A级1处:红海子湿地旅游区,2A级2处:吉祥福慧寺和吉祥如意寺),只有苏泊罕大草原旅游景区由企业在运营,其他景区景点均属于事业单位管理,如文化局管理郡王府、园林局管理红海子湿地公园,市场化程度较低,缺乏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失去了优质资源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竞争活力,没有发挥出景区景点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二是文化内涵挖掘不充分。我旗各景区景点在积累文化素材、提炼本土文化、编撰特色故事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讲解词死板冗长,缺乏跌拓起伏、波澜壮阔的听觉感受,趣味性和传播性不够强。缺乏对于重点建筑、主要人物内涵及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专门研究和外延挖掘。

三是软件服务质量不高。目前,我旗景区景点依旧依赖“门票经济”,服务质量相对欠缺。主要表现在景区内部没有一个清晰合理的线路设计供游客参考;有的景区随身讲解器保有量较少甚至没有;尚未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旅游标识标牌系统;各景区景点缺乏有机联系的电子导览系统。

四是严重缺乏体验性产品。目前,我旗各景区景点适应市场需求的体验性产品、消费性产品较少,游客游览过后印象较浅,不能满足游客“二次消费”,且重游率大大降低,并且失去了“首次游客”口口相传的宣传契机。个性化、体验化、多元化、情感化、休闲化以及美化的旅游市场环境打造还需持续推进。

五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根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和评定》标准,我旗各A级景区在功能设施建设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如外部交通工具抵达景区的便捷程度、危险地带安全防护设施等指标还有待提升。各景区景点内休憩点,便利店、特色购物店、特色餐饮店、公共厕所规划建设等环节不完善。

三、对策建议

一是实行多规合一,优化资源配置。加强顶层设计,抢占高点,打破部门和行业分割,把旅游产业链条各环节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各相关部门要鼎力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在全域旅游规划中应从区域社会生产要素配置出发统筹考虑规划内容,从传统的重视“找资源、布项目”转变为重视拓展公共休闲空间、优化区域环境风貌,从规划“点”向规划“面”转变。真正实现游客进入目的地后“放眼望去皆风景,随时驻足可旅游”,而不是景区内外两重天。在制定全域旅游规划时,坚持“系统工程”理念,强化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文物保护、林地保护、综合交通、水资源、文化产业、社会事业等各类规划的衔接,确保“多规”确定的保护性空间、开发边界、城市规模等重要空间参数一致,并在统一的空间信息平台上建立控制线体系,以实现优化空间布局、有效配置资源、提高政府空间管控水平和治理能力,切实形成全域旅游区“一本规划,一张蓝图”。

二是理顺机制体制,实行市场化运营。在机制体制上以市场为导向,突出提质增效,全力推进全域旅游体制机制改革,理顺旅发委、旅游局、旅投公司之间的关系,逐步实现政、事、企分开。结合我旗景区景点实际情况,走市场化运营模式,外聘专业团队负责景区景点的管理,包括整个景区运营、项目运营、内部管理和市场营销等。

三是坚持文化推动,丰富旅游内涵。充分发挥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大力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突出民族特色元素,逐步形成“游天骄圣地——览草原新城——品蒙元文化”的旅游发展模式。成立旅游文化挖掘小组,鼓励成吉思汗研究学院的培育和壮大,积极参与和主办成吉思汗文化研究论坛和国际研讨,挖掘更多成吉思汗文化素材、著作成果和文化名人。组织专家学者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精心编排地方故事,形成通俗易懂、易讲解、易传播的讲解词,

让故事打动人心,让文化传播品牌。

四是注重体验参与,重塑旅游品牌。结合景区景点的实际情况,规划开发体验性旅游产品。尽快完善实施《蒙古源流文化产业园区招商方案》,丰富和充实景区景点各种业态,加快形成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利用蒙古源流影视基地的便利优势,“量身定做”一部影视剧,同时,提前筹划诸如“天骄印象”“圣地新韵”等大型实景剧目,让游客在消费中参与,在参与中享受,在享受中宣传。尽快出台文化创意商品优惠政策,吸引创客团队为旅游服务,强化文创产品开发,在服务设施中植入文化色彩、植入体验元素,在旅游商品上体现民族特色,打响“伊金霍洛旗”品牌。

五是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能力。继续加强各景区景点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建立智慧旅游系统,突出景区景点互联互通,实现全域旅游互融互享,真正实现把“珍珠”串成“项链”。完善各类道路旅游标识标牌,提升改造景区景点周边城市公共服务标识,形成一套科学的、完整的标识标牌系统。按照景区景点的发展规划,布置休憩点、观景点、便利店、旅游厕所等设施,增强景区景点的人性感知、便捷程度和服务能力。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在火车站、汽车站、机场等人流密集区域,有计划的设置旅游公交专线,提高景区景点的可达性和便捷度。

 

 

 

 

 

 

 

 

 

 

 

 

 

 

 

 

 

 

 

 

 

 

 

政协伊金霍洛旗委员会办公室         20171110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