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信箱

当前位置:首页>考察调研

关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考察报告

作者:  来源:  添加时间:2022-03-25 

   为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推动我旗文化旅游事业深度融合发展,2019年底,旗政协组织部分常委、委员和文旅部门相关同志赴昆明和西双版纳相关区县,就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情况进行了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地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一)发挥地域优势,着重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昆明市西山区充分利用当地优良的气候条件,建设草莓、苹果示范基地,打造“草莓文化节”“团结苹果节”文化品牌,形成以种植生产—旅游观光—采摘销售—餐饮服务观光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业观光旅游和乡村旅游。以传统的民族节庆活动为基础,推出“三月三”民俗文化活动、观音山庙会、团结火把节等民族节庆文化品牌。景洪市告庄西双景成功打造了“湄公河星光夜市”商业品牌和文化旅游产品,园区内商业体量128万平方米,进驻告庄的客栈酒店、娱乐餐饮等各类商家总数将达到近5000家,年营业收入近60亿元。打造湄公河六国文化交流中心,每年定时举办民族非遗展,内容丰富多彩,推出了傣泐文化节、水灯节、泼水节、新年季祈福大典等文化节庆品牌,有效提升当地文化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深挖文化底蕴,实现历史文化的商业价值。昆明市西山区注重对文物古迹、名人故居、历史建筑、古镇名村的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将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商业发展有机结合,打造了东西寺塔步行街、金马碧鸡坊历史文化街、茶马花街等街区,形成休闲体验、文化消费、商业展演、城市时尚汇聚的文化体验区。同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积极探索“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演艺”的方式,推出祖氏滇绣画、葫芦雕绘、瓢画、民族服饰等非遗文创产品,开展参观体验、创意休闲等旅游活动,既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又实现了非遗文化商业价值。 

  (三)利益共享,促进企业、农户实现互惠共赢。西双版纳傣族园运营管理由西双版纳傣族园有限公司全权负责,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在公司收入中提取30%分给村民,建立了公司与农户利益分享机制,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公司投入建设资金,对傣族的传统宗教文化、民风民俗、生活习性、建筑特征等统一进行包装、策划,树立形象,对村民的旅游、经商、农业技术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统一培训,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方面农户自主经营,收入归己,带动了周围村寨老百姓和勐罕镇相关行业的发展,实现了互利共赢。 

  二、我旗文化旅游的现状及问题 

  我旗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人文资源富集,成吉思汗祭祀文化八百年传承不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鄂尔多斯婚礼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涉及蒙古族宫廷、祭祀、服饰、体育、音乐等众多种类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兰夫工作旧址、蒙政会旧址、独贵龙运动、3·26事件等红色文化历史意义重大。全旗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8家,已发现各代古文化遗址141处,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家,农牧家乐160户,各大景区、城镇的旅游基础设施非常完备,硬件基础扎实,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存在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对文化底蕴的挖掘利用不够。对现有的文化资源利用不足,内涵挖掘不够、缺乏文化“魂”的支撑,文化体验性、群众参与性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旅游文化演艺精品节目少。二是文化旅游服务能力还不够强。相较旅游基础设置,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如缺乏博物馆、科技馆、少年宫等文化基础设施。智慧旅游等线上平台开发利用不够,旅游市场秩序和周边环境还需改善提升。三是文化旅游推广营销效果不够明显。营销手段单一、过于传统,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开展网络宣传营销的力度不足。四是文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和资金保障力度不够。现有文化旅游人力资源总量偏少,素质偏低,没有形成人才培养和引进长效机制;对文化旅游事业领域的资金投入还需加强。 

  三、推动我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充分发挥文化旅游特色优势,推动文化旅游事业深度融合发展。一是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聘请专业的工作团队和熟悉伊金霍洛历史文化的本土专家,结合伊金霍洛旗历史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将故事性、猎奇性、教育性融入到景区,使我旗的文化旅游具有持久生命力。立足特色文化,深入挖掘蒙古族传统礼仪、风俗、婚礼、歌舞、传统服饰等特色民族文化内涵,打造一批富有价值、独具特色的演艺精品,提升景区吸引力。精心组织开展有特色的文化节庆活动,打造一批体育品牌赛事,努力让“旅游文化+体育”成为我旗融合发展的经典样本。二是串联精品文旅线路。加快蒙元文化非遗街、老城印象步行街建设运营,将图书馆、大剧院、非遗项目等纳入旅游线路,精心打造哈沙图,龙虎渠,查干柴达木等现代休闲农业旅游试点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精心策划和包装郡王府、乌兰夫工作旧址、蒙政会旧址、独贵龙运动等红色旅游产品,将全域美景、美食、美宿串珠成链,破解“旅长游短”瓶颈,推动观光游向深度游、休闲游、度假游转变。三是开发特色文旅商品。打造带有“伊金霍洛符号”的文化产品,支持传统蒙古包制作、马头琴制作等非遗项目走进景区,加快旅游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旅游用品、旅游食品的创意研发,招引建设一批特色文化企业,建设一批文化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引导和推动文化产业链条向旅游产业领域延伸,实现文化和旅游产业双向互动与共赢。 

  (二)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旅游服务功能和水平。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编制“多规合一”的文旅融合发展规划,实现与城建、土地等规划的有机衔接;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筹建伊金霍洛旗博物馆、科技馆、少年宫等。建设游客集散中心,打造集餐饮住宿、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商业综合体,充分满足游客的各类旅游需求。开发集线上导航、导游、导览、导购功能为一体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一部手机游伊金霍洛”。加大对酒店、餐饮、导游、购物的市场监管,规范旅游市场环境。 

  (三)树立整体营销理念,全方位推广“伊金霍洛”旅游品牌。一是精心构建对外营销体系。建立政府支持、部门协同、企业联手、媒体跟进、游客参与的“五位一体”旅游营销机制,针对不同的客源地市场、游客群体,结合现有航空、铁路、公路等交通线,建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立体营销网络,切实提高“天骄圣地 伊金霍洛”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着力推动伊金霍洛文旅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区内各项旅游交易会展等重要的对外文化旅游交流活动,进一步加强与各大门户网站、大型旅游网站、搜索引擎的合作,策划开展全方位、多平台宣传营销,让伊金霍洛旅游品牌形象深入人心。三是积极推进智慧营销。与当下潮流相结合,利用微信、微博、微电影、直播、抖音等新媒体开展宣传营销,提高宣传热度,打造网红城市。针对80、90后文旅消费主力,采取网络直播、影视植入、演艺动漫、旅游攻略等最流行的营销方式,开展线上线下多角度、立体式、全天候的宣传营销。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财保障。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制定文化旅游产业人才引进计划,建立人才培养引进长效机制。加强同各大名优高校的合作,积极引进规划设计、景区管理、文化创意、市场营销、产品开发等方面的人才,支持鼓励企业高薪聘请高级专业人才或职业经理人。每年举办文化旅游产业专题培训班,组织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等,提升文化旅游业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强化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建立激励机制,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二是保障资金投入。切实加大上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适当增加文化旅游专项资金。推动形成政府资金引导联动、各类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投资模式,带动更多优质文旅企业、投资公司和金融保险、策划服务等多方资源主体参与,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多样性、专业化、强有力的金融支撑保障。三是给予政策倾斜。在文化旅游项目手续办理、用地审批、规划许可等方面适当放宽条件,促进文化旅游项目的招商和落地。 

    (撰稿人: 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