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信箱

关于以生态治理引领产业转型开启传统能源企业发展绿色经济新航道的建议

 

 

“环境保护”和“绿色生态”业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国策,“绿色”现代工业的底色,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本色。近期,党中央和国务院陆续出台《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等重大政策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存在问题

我旗煤矿较多,为全国第三大产煤据伊旗政府网报道2021年1-6月份,全旗共生产原煤9391万吨,沉陷面积按每13亩/万吨,估算每年采煤沉陷面积约为122083亩,沉陷造成地表生态系统损伤,植物根系拉伤,土壤养分下降,自然恢复难度大,人工治理成本高,经济效益产出差,再加上国家“双碳”政策和黄河高质量发展政策影响,不论从能源经济发展还是区域环境改善,势必都影响到我旗整体经济形势和生态居住环境。另外,在煤炭开采中由于地下煤矿开采导致的大面积沉陷和固体废弃物的大量堆积,从而导致土地资源的大量破坏和压占,进而污染生态环境。煤矸石作为废弃物,随煤炭开采造成露天堆放,占用大量土地。

 

一、挖掘政策潜力,多渠道筹集生态治理资金

内蒙古自然资源厅印发《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各盟市应按照《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关于取消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的指导意见》(财建[2017]638号)要求,在一个月内做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应返尽返。基金按年度提取,年度基金提取额按照矿类计提基数、露天开采影响系数、地下开采影响系数、土地复垦难度影响系数、地区影响系数、煤矿价格影响系数、上一年度实际生产矿石量综合确定,目前国家环境治理专项资金由最初的0.45元/吨,提升到现在的8-9元/吨,我旗基本确定为8元/吨煤计提基金,对照全旗半年原煤产量9391万吨,半年生态恢复资金约为7.5亿元,根据生态治理定额预算来看,普通的生态治理造价是3330元/亩,生态产业化造价是10000元/亩,为此可以得出,半年的生态资金可以生态修复治理面积225609亩,或建设生态产业化基地75128亩。若按全年1.8亿原煤产量来计划算,生态治理面积和标准可以进一步提高,能进一步保证黄河流域煤炭生产基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二、完善制度保障,打通影响土地流转的障碍

2017年10月16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17〕48号,要求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对象是我国陆地国土。调查内容为: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包括地类、位置、面积、分布等状况;土地权属及变化情况,包括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土地条件,包括土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状况。2020年,汇总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形成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完成调查工作验收、成果发布等。我旗在鼓励企业采煤沉陷区应注意土地属性问题,采煤沉陷区土地有耕地、林地、草地、村宅基地等,在生态修复时,不能把原有耕地全部栽上林草,变成林草地,很多企业注重生态修复,不注重掌握国家林草法、土地调查条例等法律法规,为生态治理而擅自改变土地属性,这也是得不偿失,不利于推进采煤沉陷地修复,在修复之前,必须从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了解确认土地原有用地属性,再进行采煤沉陷地生态修复和土地复垦。

三、创新治理措施,有效提升土地修复治理成效

有了资金和制度保障的基础上,煤炭企业就能更顺利的开展生态修复,为了最大限度降低煤炭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应探索采煤沉陷先进生态修复技术,从投入型向效益型转变,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一)整地技术。整地技术是水土保持最普遍且最有效的技术。其中,本地区可运用最广泛的是鱼鳞坑整地与水平沟整地,通过改变地表径流的形成条件,形成一定的积水容积,从而改变土壤的水分条件、温度条件和养分状况。

(二)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则是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在沟口筑坝拦洪,在沟沿植树,在坡面修挖高标准的水平沟、鱼鳞坑,坑内植树种草,日常加强管护措施,从而产生持久稳定的保护修复功能。

(三)施肥与栽植技术。采用对土壤进行人工施肥,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并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在每年的春秋两季都要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灌木、乔木、针叶林等乡土树种和各种耐旱树种成为种植的首选,鉴于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利用上、下覆膜抗旱法,提高造林的成活率、保存率和生长量。

(四)生态产业树种配置技术。在发展生态树种栽植的技术应为两类,一类是针叶树,包括樟子松和油松;另一类是果树,包含海红果、杏树、苹果树等。这样搭配的目的是在生态治理的基础上,发展生态产业,松树给果树起避风作用。

(五)生态林碳库构建技术。大力营造生态碳汇林技术,早日实现我旗“双碳”目标,按目前监测数据来看,1吨标准煤燃烧产生约2.25吨二氧化碳,一亩成年树林一年可吸收二氧化碳约24.455吨,平均每亩(667平方米)种植数量约为60至110株,取中间值约为90株计算,每株树每天便可替我们“抹去”0.74公斤的二氧化碳,一年就是0.270吨。以神东为例,生态建设330km2(49.5万亩),按年均固碳3.81CO2吨/亩.年计算,仅神东煤炭的49.5万亩生态林每年可实现189万吨CO2的碳中和。

①沉陷区:减排量和种植面积、树种、树龄等有较大关系。考虑到矿区土壤情况,可以参照内蒙古退化土地碳汇造林项目的碳汇量(0.249吨CO2/亩/年),并依据神东煤炭集团可绿化面积为1000平方公里,碳汇量估算为:37万吨CO2/年。按照碳汇单价10元/吨测算,每年收益为370万元。

②陕北和内蒙的其他地区:参照目前普遍采用的造林项目碳汇量0.8吨CO2/亩/年、造林面积0.049平方公里进行计算,碳汇量估算为:59.03万吨CO2/年。按照碳汇单价10元/吨测算,每年收益为590.3万元。

CCER项目开发费用(含咨询+第三方审定以及其他不可控的成本)约为40万元/年。

(六)建立全民碳汇交易收益模式。按照科学的方法学测算出造林所产生的碳汇量,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模式面向全民行为责任主体自愿认购碳汇量,规避了林业碳汇项目申请CCER项目面临的繁冗步骤和诸多约束条件。

1.编制一套具备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法学,界定碳汇的适用条件、碳汇计量方法,实现碳汇项目可监测、可报告、可核查,为实现碳汇资产量化提供公开、透明的数据基础。

2.按照碳汇方法学要求,政府主导开展林地的识别及筛选工作,筛选出一批林地作为试点项目,确定项目的权属及要求。

3.开展试点项目的碳汇计量及监测工作,形成碳汇计量与监测报告,并邀请第三方碳汇审核机构开展项目审核。

4.充分运用“互联网+生态建设”新模式,搭建我旗碳汇交易平台,多方开拓碳汇交易买方市场。

5.采用信息化的手段,采用手机小程序软件+海报朋友圈分享等功能,建议线上认领,线下管护,以“碳”兑现,全民收益,增强我旗生态造林的影响力。

6.企业将出售碳汇所得资金继续投入到造林活动中,有助于实现造林活动的可持续性;如果将所获收益交给当地农户,将有助于当地的扶贫工作。

(七)光伏基地建设技术与收益。利用煤矸石填沟造地,采用黄土密封、覆盖、石灰乳深部灌浆等方法预防矸石自燃,充填沉陷区作为建筑用地,从而为建设分布式光伏提供场地,进而将产生的电量供煤矿生产使用。光伏板本身有遮蔽日照的效果,能够更好地保持水土,促进生态环境修复,光伏板下还给各类植被留下了充足的生长空间,可以种植适宜的经济作物,也可以进行牲畜养殖。可以促进煤矿区土地集约利用,减少矿农用地矛盾,符合国家鼓励煤矸石大宗利用和高附加值利用的政策,促进高科技光伏项目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复垦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拉动当地投资和就业。以补连塔沉陷区为例,光伏投入成本:补连塔沉陷区建造分布式光伏20MW,项目成本9000万元。收益:补连塔沉陷区建造分布式光伏20MW,节省电费2000万元/年。产生的减排量约3万tCO2/年,如申请CCER项目,按照10元/吨测算,每年收益为30万元。节省电费加上减排量产生的收益,5年内可回收成本。

如计划出3000亩地进行新型智能温室大棚的开发与研究,通过大棚顶部铺设光伏组件发电,既提供清洁能源,又满足现代设施农业种养条件。

试算成本:农业大棚总面积3000亩,可建造分布式光伏100MW,建造成本为45000万元。

试算收益:节省电费10000万元/年。产生的减排量约16万tCO2/年,按照10元/吨测算,每年收益为160万元。节省电费加上减排量产生的收益,5年内可回收成本。

四、构建我旗“能源经济+生态修复+生态产业+光伏+X产业”模式

推动绿色转型开新局。一是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强度,加强布尔台采煤沉陷区生态+光伏示范基地建设,探索采煤沉陷区生态+光伏新模式,对接地方政府发展规划,提升公司生态修复治理模式。二是大力推进新能源(光伏)发展项目,有效解决我旗未来的能耗双控指标问题。三是发展现代农业(种养殖)项目,按照生态农业发展理念,采用种养结合、农光结合方式,实现蔬菜产品绿色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

生态治理区主要在规划区内的林地和光伏板阵间,种植以防风固沙为的树种。生态产业区主要在光伏板下和板间按“林光互补”和“农光互补”的模式种植苜蓿、饲料桑、沙棘、经果林等,逐步打通绿水青山转为金山银山的通道,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这也成为我旗积极布局,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争当主力军,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表率,具有显著的示范与带动效应。 
提案答复